【兩江校長談“雙減”】拓寬多維視域 賦能“C位工程”
編者按:
“雙減”是一場教育的重大轉型,不僅是簡單地替學生減負,更是要重構教育教學模式,讓教育聚焦學生的全面發展。那么,在“雙減”的背景下,我們的學校如何進行教學課程改革?如何推行課后延時服務?如何提高孩子作業效能?如何落實“五育并舉”......
基于此,特邀請重慶兩江新區各中小學校長談談“雙減”:解讀國家“雙減”政策下的學校探索。
本期嘉賓:重慶兩江新區星光學校校長瞿擁軍

瞿擁軍:落實“雙減”工作,已然成為學校工作的C位工程,而落實“雙減”工作的關鍵,則是充分發掘學校教育的育人功能,拓寬學校教育視域、提升學校教育內核。星光學校立足校情,著眼于“辦一所未來的無邊界學?!?,加快構建“學為中心”的課程體系,在課程中減負增效,在作業中減負增信,在評價中減負增能。

升級課程,減負增效
“星光課程”是指學校課程結構中的三個維度——星座課程、星河課程、星際課程,這三個維度的課程互相支持,互相促進,同步優化。課程實施中,致力于提升學生的學習力和綜合素養。
為有效實現教學方式的轉變,學校在國家課程(亦稱之為星座課程)主陣地上,推進“星動課堂”的研究,注重將教學目標轉化為核心任務、將核心任務轉化為學習活動、將學習活動中轉化為學生實現的學習目標。這種模式,既順應課程改革的趨勢,又培養學生綜合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,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。

學校結合校情、師情、生情和家長資源,開發“星河課程”,讓學生打破學科界限,聚焦主題任務,實現深度學習。通過學校層面制定星河課程,符合學校的培養目標、育人理念和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。
全面發展的本質,是個性發展。為落實這一理念,學校順勢而為,開發了基于培養興趣、特長、個性的星際課程,并將星際課程與課后服務工作有機融合,滿足了學生和家長的多方面需求,提升了辦學滿意度。如充分利用課后服務時間,開發四十多項體育運動類社團課程;開設陶藝、陶笛、書法、插畫、國畫、超輕粘土等三十多項藝術類社團課程,讓學生外塑形象,內養雅氣;抓住兩江新區創建全國勞動教育示范區的機遇,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,開發出勞動課程和美食課程。

作業聯動,減負增信
提高作業設計質量,發揮作業診斷、鞏固、學情分析等功能,將作業設計納入教研體系,系統設計符合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、體現素質教育導向的作業。在作業管理過程中,教師、學生和家長實現三層聯動,充分發揮了作業的育人功能。
學校校長辦公會集體研究決定奉行“教師做十題,學生做一題”的思路,根據星光學生的實際學情,由教研組長和骨干教師前頭,全體教師共同參與,系統開發設計作業,分學科分年級試點,由點到面,最后全面鋪開。
學校改革了作業布置要求,將作業分為基礎作業、鞏固作業、拓展作業三個板塊,根據學生學情,有選擇地布置差異性作業,滿足不同程度學生學習需求,讓學生各盡其能,各展所思。
在作業管理上,學??茖W布局、精準實策,年級與年級家委會、班級與班級家委會、老師與家長之間建立起“作業共同體”。通過向各班家長發放作業管理調查問卷,召開以“減與不減”為主題年級家長會,利用班級“悄悄話”信箱、班級智慧云平臺、家校群、家校聯系本等渠道搭建起作業輸送通道,讓老師和家長雙方及時了解摸清作業信息等。
多維評價,減負增能
學校采用多維度的課堂評價,從教師教學、學生學習和課堂文化三個維度進行評價,教師教學的評價主要從清晰、準確、教具應用、啟思、創新、多元等角度進行評價; 課堂文化評價主要從激情、互動、合作、尊重、和諧等角度進行評價; 學生學習主要從專注、自主、參與、探究、思維、達成等角度進行評價。
“雙減”政策,減的是學生作業和校外培訓的負擔,作為學校和教師,要讓學生在學科學習中、在校本課程學習中積極參與,有自我學習的空間,由被動式的學習到主動式的自我認知和自主發展。教師的教從原有簡單的“知識傳授”過渡到“素養能動”,讓學生由外在的壓力轉化成探索發現自我與世界的內驅力。只有營造出師生雙主體互動共生、教學相長、和諧溫馨的氛圍,才能使教與學的雙主體都能聚焦內在素養,真正實現“減負提質”。